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電動車成本結構分析及對傳統汽車產業之影響

面對汽車電動化後成本結構之轉變,全球車廠紛紛開始與電池業者進行策略結盟或合資關係,以掌握鋰離子電池之生產技術並降低成本,而隨著電動車產業版圖的重新洗牌,業者能否盡快檢討並展開相關領域的事業,則變得非常重要。雖然電動車的發展,對現有汽車供應鏈造成衝擊,但也提供新興業者切入汽車領域的機會,在商業競爭態勢下,業者應持續引進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與國外合作,並整合國內資通訊強項,才能有效提升該業的競爭力。

Monday, August 06, 2012

我國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

為因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並帶動新興產業發展,我國政府積極發展智慧電動車,行政院也於2010年4月正式通過《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預計於未來三年內投入22.77億新台幣,期望國內智慧電動車能成為世界典範,落實台灣建立低碳島之政策目標。智慧電動車是一個兼具高資本投入、高技術密集的整合性產業,從最上游的原料(Raw Materials)、中游的電池芯(Cell)、電池模組(Pack)、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電動馬達(Electric Motors)、控制器(Motor Controllers)、到下游整車組裝與製造(OEM/Vehicle Manufacturers)、汽車電子(GPS/GSM)、以及電力與基礎建設(Power and Infrastructure¬),需要大量具備電機、資工、化學、以及商業管理等整合性知識的技術與人才,如圖1所示。和傳統車輛不同的是,電池是智慧電動車投入成本比例最高的部分,占整車成本約20-50%;其次是動力系統(含馬達/控制器/變頻裝置),占整車成本約10-20%。 本文針對我國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所作之分析,將特別著重在台灣廠商較積極投入的整車、電池、以及馬達/控制器/變頻裝置等三大產業,最後將總結我國智慧電動車產業現況,作為國內發展智慧電動車產業之參考依據。

Wednesday, July 25, 2012

台灣智慧電網產業架構與發展現況

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價格飆漲、以及環保意識抬頭,加上供電、可靠度、輸配線路擴充、溫室氣體排放、電業自由化、以及各類電力科技快速發展等趨勢,各國紛紛提出智慧電網發展願景與策略,將智慧電網視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此舉將帶動智慧電網相關產業發展。智慧電網發展主要機會除公用事業,電力營銷,能源生產者,投資者和風險資本家外也將包含相關的原件、設備、硬體、軟體和通信設備。這些產品將建造、鏈接、監控、管理和確保智慧電網成為關鍵的基礎設施和通信系統。為能對外呈現台灣智慧電網產業發展現況,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將智慧電網分成先進讀表基礎建設(AMI)、先進配電自動化(ADAS)、智慧家庭與建築(Smart Home and Building) 以及微電網(Micro Grid)等四項主要應用系統,並召集國內專家學者共同擬定各項應用系統相關重要的設備名稱,作為進行台灣智慧電網產業研究的架構。本文將以此一架構為基礎說明台灣智慧電網產業發展現況。

Sunday, July 01, 2012

綠能船舶產業發展現況及推廣政策

鑑於各國對環境污染問題愈表關注,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將海運業所造成之空氣污染量視為重要課題。2008年於國際防止船舶汙染公約附件六(MARPOL 73/78 Annex VI)中規定,逐年減少船隻所排放的硫氧化物(SO),到了2012年由原先規定的全球4.5%排放量減少至3.5%、2020年將再降低到0.5%。在溫室氣體管制方面,近期IMO針對新建國際海運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畫在2025年之前要較目前平均值基礎台灣再削減3成的議題已取得共識。現在全球海運產生的二氧化碳占世界總排放量約3%,故削減船舶排放量這一國際性舉措意義重大。台灣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自2000年的219,091千公噸,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261,549千公噸,成長幅度為19.4%。其中,運輸部門(不含國際航空與國際海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4,912.69千公噸,佔2010年的13.35%,國內水運排放865.26千公噸,佔2010年的0.33%。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國際海運及國內水運的能源使用效率,將提供我國政府推動節能減碳之機會。台灣四面環海,位於全球海運主航線的樞紐位置, 海運產業發達, 素有「遊艇王國」之美名。根據Showboats International雜誌的資料顯示,2010年台灣大型遊艇出口量位居全球第7,產值已突破2億美元,僅次於義大利、美國、荷蘭、德國、英國、以及土耳其。近年來,隨著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國內日月潭、冬山河、福隆等遊湖已變成重要觀光活動。然而,大量的水上活動長期將造成整體觀光區環境的負擔,進而影響當地的生態。對此,我國必須開始思考海岸與湖泊觀光對環境持續性的影響,對休閒船艇設定相關環境規範,開發兼具環保及節能的綠能船舶,達成觀光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發展調合的目標。

國際電動車供應鏈品質管理驗證系統資料分析

電動車所涵蓋的領域廣泛複雜,國際整車廠為解決技術門檻及成本問題,已逐步將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整合工作,委託給國際零組件廠。而國際零組件廠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加上新興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日益增加,已開始將部分生產線移往亞洲地區,以尋求高品質、低價格的零組件供應商。然而,目前汽車產業的產品標準及規格仍由國際整車或零組件大廠所制定,因此,台灣零組件業者若企圖趁勢打入國際電動車供應鏈,有必要瞭解國際零組件大廠的驗證規範與相關標準,才有機會於委外體系中取得立足之地。本研究主要針對8個國際零組件大廠品質管理驗證系統資料進行分析,包括Aisin Seiki、Autoliv、Bosch、Cummins、Denso、Siemens、Yazaki、ZF Friedrichshafen AG等零組件供應商的產品驗證程序,輔以國際通行已久的ISO 9000、ISO/TS 16949、ISO 14001說明之,並提供策略建議,作為我國有意進入國際電動車供應鏈的廠商參考之用。

智慧電動車充電站營運財務分析模式

近年來,受全球暖化影響,各國政府積極尋求溫室氣體減量的作法,其中交通部門更是減碳首要目標,故世界各國紛紛擬定電動車發展政策,期望透過電動車零排放的特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電動車的推廣除車輛技術研發、成本及性能外,設置充足的充電設施為電動車能否被信賴之要素,也因此電動車之推動將同步形成充電設施設置服務及管理市場。電動車充電站的營運模式涉及推廣政策與法規、市場規模、規格標準、經營方式、充電技術、通訊軟體系統、電池回收機制、衍生服務商機等議題。本研究將先針對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做一概括性介紹,其次將重點聚焦於充電站設置服務與營運規劃,並模擬一假設情境作更深入之財務分析,期望對充電站之經營有更全面性的了解。

重要國家智慧電網推動現況介紹

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價格飆漲、以及環保意識抬頭,加上供電、可靠度、輸配線路擴充、溫室氣體排放、電業自由化、以及各類電力科技快速發展等趨勢,世界各國之電源供應系統逐漸朝向納入分散式電源,擴大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方向發展。然而,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特性,當其併入電網之容量佔比逐步提高而達到某個程度時,自亦影響電力系統的穩定度,因此需發展即時有效電網監控/調度與能源管理技術,降低分散式電源併網帶來的衝擊,並增加電網設備的利用率。智慧型電網技術是將數位技術應用電力之輸配電,也就是利用資通訊、電力電子與先進材料等進行電力基礎建設的現代化與最佳化。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的先進電網系統,其兼具自動化及資訊化的優勢,以及自我檢視、診斷和修復等功能,提供高可靠度、高品質、高效率及潔淨之電力,可滿足世界各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與因應社會對供電可靠度與供電品質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導入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發電、結合智慧型電表進行需求面管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尖峰負載及節約能源。然而,各國未來電網的發展願景與策略會因國情環境而有不同。我國智慧電網的推動由經濟部主導進行「智慧電網總體規劃」,國科會推動智慧電網主軸計畫,進行微電網、智慧電表、先進配電自動化、智慧家庭、電力品質監控、廣域量測與電動車電能管理等先導計畫,台灣電力公司則從導入數位化電表開始,展開電網現代化工作。本文將介紹全球電力系統的發展課題,歐盟、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的智慧電網發展願景與推動策略,提供國內作為規劃智慧電網推動與技術發展參考。

Thursday, January 05, 2012

台灣淨煤技術發展與產業化策略介紹

現今全球的經濟發展大量依賴著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不但加速地球資源的耗竭,每年排放至大氣中約300億公噸二氧化碳(約80億公噸碳)。依據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煤的存量約可使用133年。《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生效之後,各國莫不積極尋求潔淨的替代能源,發展新能源技術及推動溫室氣體管制機制,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對於台灣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數十年,煤炭等化石燃料仍將為台灣初級能源的主要來源之ㄧ,後續如何潔淨的使用燃煤以防止或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是未來能源利用的重要課題。

各國電力公司參與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現況介紹

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溫室氣體減量已成為許多政府的政策重點,交通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是全世界想要積極減量的部門,世界各國紛紛擬定電動車政策與目標,發展電動車相關產業,希望盡快普及電動車並透過電動車零排放的特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減少空氣污染。在電動車的推廣發展上,除了電動車本身的技術研發、成本、性能等條件是發展的關鍵因素,相關充電設施基礎建設也是推廣電動車的必備條件之一,而建置充電設施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政策推動、市場需求、法規建立、規格標準、營運模式、充電技術發展、通訊軟體系統、回收機制、衍生服務商機等多面向的議題,在本研究中,將透過目前國外電力公司參與示範運行的情況及遭遇到的課題作為台灣地區未來電動車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借鏡。

Monday, August 01, 2011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歷程與現況

近年來由於石化能源的成本不斷上升以及國際間對抗氣候變遷的壓力,各國政府在面對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安全課題時,無不對於再生能源的開發寄予厚望。太陽光電是再生能源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其藉由光電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之原理,將太陽光中特定波長之能量轉換成電流並產生電力。相較於其它種類的再生能源而言,太陽光電具有相當多的優勢:太陽光發電系統是少數可充當集中或分散式利用的發電設備之一;此外,由於其具有模組化設計、運作時不產生噪音或移動零件、無廢氣排放及維護簡便等特性,使得太陽光發電系統相當適合於都會中推廣。這也使得原本大量消耗能源的都市叢林,可藉由太陽光發電系統負擔起部分能源供給之責,實現區域能源自主的理念。

太陽光電之發電成本雖然隨著國際間太陽光電模組產能持續擴充而不斷下降,然而至今每度電的發電成本仍約為新台幣10元,遠高於一般之傳統電力(每度電約新台幣1.3 ~ 1.4元)或其它再生能源(如:陸上風力發電)之發電成本。德國再生能源法中的收購電價機制,成功地推升德國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量後,世界各國也紛紛仿傚,將全球之太陽光電裝置量從2000年之278MW推升至2010年之18.2 GWp,複合成長率高達41%。現階段的太陽光發電模組主要可分成單晶太陽能板(Mono c-Si)、多晶太陽能板(Multi c-Si)及薄膜型(Thin Films)三種,而前者的生產技術與半導體相近,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之產業。

台灣利用過去在半導體產業之基礎,於1998年開始跨足太陽光發電產業,經過12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2010 年全球太陽光電池產量為 20.5GWp (2009年為9.86GWp),而目前的主流仍為矽晶太陽電池,2010年台灣太陽光電池產能約達到 4.7GWp,為全球產能排名第二國家,預估2011年將超越10GWp,整體產值目前約為新台幣1,800億。在推廣方面,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從2000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設置補助作業,至今已10年,每年申請件數從最早期的8件成長到2009年的178件,累計裝置容量達11MW。依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規劃,我國2020年之太陽光電裝設容量將達1,250MW,2030年則為2,500 MW。本文將介紹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歷程、推廣現況與產業發展的策略建議。

我國智慧電動車標準檢測驗證平台介紹

為配合行政院落實綠色能源新興產業,擴大綠色能源產品應用之發展,建構符合台灣生活需求之綠能智慧環境,推廣智慧電動車正式上路及普及化,並帶動智慧電動車產業升級為目的,經濟部規劃「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期以台灣設計、台灣製造及自我品牌形象優勢,促進國內綠色能源新興產業之發展,並達成兩岸優勢互補與共同合作以進軍全球市場之目標。為了完善我國智慧電動車標準檢測驗證之環境,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針對智慧電動車整車及關鍵零組件之檢測驗證標準與能量進行建置,期望協助國內業者儘速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銷拓海外智慧電動車市場。本文將介紹智慧電動車市場、產業、相關標準發展現況、並說明我國智慧電動車標準檢測驗證平台規劃與建置現況。

Monday, July 04, 2011

推動智慧電網建置與產業 [簡報]

簡報大綱內容包含(1)智慧電網發展現況;(2)台灣智慧電網推動現況;(3)我國智慧電網產業發展現況。



Sunday, June 12, 2011

重要國家智慧電網推動現況介紹

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價格飆漲、以及環保意識抬頭,加上供電、可靠度、輸配線路擴充、溫室氣體排放、電業自由化、以及各類電力科技快速發展等趨勢,世界各國之電源供應系統逐漸朝向納入分散式電源,擴大再生能源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方向發展。然而,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特性,當其併入電網之容量佔比逐步提高而達到某個程度時,自亦影響電力系統的穩定度,需發展即時有效電網監控/調度與能源管理技術,降低分散式電源併網帶來的衝擊,並增加電網設備的利用率。智慧型電網技術是將數位技術應用電力之輸配電,也就是利用資通訊、電力電子與先進材料等進行電力基礎建設的現代化與最佳化。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的先進電網系統,其兼具自動化及資訊化的優勢,以及自我檢視、診斷和修復等功能,提供高可靠度、高品質、高效率及潔淨之電力,可滿足世界各國能源政策發展方向與因應社會對供電可靠度與供電品質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導入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發電、結合智慧型電表進行需求面管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尖峰負載及節約能源。然而,各國未來電網的發展願景與策略則會因國情環境而有不同。我國電網目前正由台灣電力公司從導入數位化電錶開始,展開電網現代化工作。本文將介紹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智慧電網發展願景與策略,提供國內作為規劃台灣智慧電網技術發展參考。

Monday, May 02, 2011

德國再生能源推動現況、獎勵制度發展歷程與成效

台灣為天然資源缺乏的島國,絕大部份的能源供給均須仰賴進口,「滿足電力能源需求」長久以來都是政府施政所面臨的挑戰。為抑制全球暖化所制定的「京都議定書」在今年正式生效。未來石化能源在反應外部成本後,其價格將大幅上升。此外,2001年立法院與行政院共同簽署「非核家園」協議,則為台灣的能源政策提出新的考驗。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時代,再生能源其取之不盡及無污染的特性,為台灣能源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另一個選項。

德國在過去十年內成功的開發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用於滿足電力、熱能及燃料三方面的需求。本文針對再生能源於發電方面的應用,首先從德國的能源結構出發,說明再生能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接著說明德國政府的再生能源推廣政策和其再生能源的藍圖,然後逐一的介紹再生能源在德國的發展現況。最後從財務結構觀點,揭示其永續經營的關鍵。

能源事業為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沒有能源遑論今日的文明。行政院91年8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宣示加強推動再生能源發電的決心。台灣目前正處於能源結構改變的關鍵籌劃期,本文希望藉由全方位的介紹德國再生能源發展過程及推廣措施,提供台灣作為未來規劃再生能源發展策略的參考。

關鍵字: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生質能、地熱、水力、德國、二氧化碳

我國石化業能源需求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預測

石化能源消費有排放二氧化碳的污染外部性,面對未來國際間對於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採取的制約措施,節能減碳勢在必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對環境衝擊的增加,在2007 年美國與歐盟之聯合聲明中,給予能源安全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定義,除過去能源取得的多元化、價格合理與可靠性外,能源安全需兼顧取得之潔淨性與穩定性,以便支持經濟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左峻德、陳彥豪、劉婉柔 2009)。面對全球性能源需求增加與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之能源安全與全球暖化課題,有效掌握能源需求特性與型態,國內能源的實際需求趨勢與自然成長之二氧化碳排放,為協助政府就促進能源安全,整體規劃節能減碳與推動綠能產業的重要課題。

根據2009 年能源統計手冊,台灣能源消費結構2009 年各部門的能源消費比例如圖1 所示,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量居各部門之首,占了52.48%;進而分析工業部門的產業,以石化業的53%占了所有耗能產業的最大比率,其次為電子電機14%與鋼鐵業10%。其中石化產業是總體化工產業的一環,台灣石化業產值於2004 年突破兆元新台幣關卡,到了2007 年達到1.66 兆新台幣,已成為台灣製造業產值排名之第二位(僅次於IC 及半導體產業)。若能有效且合理的預測石化產業的能源需求,將使政府在未來能源管理政策制定與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上,提供較彈性的空間。

石化工業又稱為「三多工業」,亦即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與污染密集三項特性。石化工業屬資本密集型產業,廠家專精度高,無論是建廠工程所需資金或購買國外技術均需龐大資金。石化廠之製程技術多掌握於少數國外技術廠家,技術均屬外購取得;另從規劃、製程設計、工程設計、安裝設備、試車至正式開工量產之石化建廠技術,亦相當複雜且具高度專業性,國內則擁有部分建廠技術。石化業越往上游,設備投資金額越大,所需技術越高,風險也越大,而越往下游投資資金越小,所需技術相對較簡單,風險亦較小,且回收年限也較短。石化業需要大量用水,對環境造成影響,其排放的廢水,更可能污染環境,而所排放出的廢氣,也將造成大量的空氣污染。圖2 為我國石化業相關聯圖,由於石化業上中下游龐大,本研究以圖2 之A、B 與C 作為研究範圍,這也是一般所定義的石化工業。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供我國石化產業未來在規劃能源需求與溫室氣體排放法規或政策時,可做為實際政策應用參考依據之預測模型。並以所開發之模型進行在自然成長(Business As Usual)的狀態下,石化業的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預測,可作為初期了解工業部門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標。此外,目前國內石化業仍有規劃重大投資案,包含國光石化投資計畫、台塑六輕五期計畫、林園三輕擴建計畫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2010) 等,詳細計畫內容請參考表2 所示。這些投資案除能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之外,然而在產能擴張的同時,卻也相對增加能源消耗量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本研究所開發之預測模型亦將評估考慮這些投資案的影響。

Tuesday, April 05, 2011

Developmental and Grid-Parity Analysis of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of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he cost of the fossil energy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and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endured pressure to cope with climatic changes. Photovoltaics (PV) is superior to oth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the photovoltaic system is well suited for employment in cities, which consume a great deal of energy, thus permitting autonomous local energy production. Using the base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Taiwan began its photovoltaic engagement in 1998. After twelve years, it established complete supply chains in the PV industry. In 2009 the global capacity of solar cells was 9.34 GWp (up from 6.85 GWp in 2008). Taiwan's solar cell production capacity accounts for 15% of the world’s total, placing it in fourth place among national producers;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its PV industry is approximately NT$101.1 billion (US$3.4 billion).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grid-parity that the total levelized cost of photovoltaics would be nearly 3.24 NT$/kWh (11 ¢(US)/kWh) in 2013.

Saturday, November 20, 2010

全球電動車推動現況與發展課題分析

運輸工具的演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徵,1880 年內燃機技術的改良與石油產量的增加,催生了今日人們所使用的汽油動力汽車。然而近年來由於中東地區局勢動蕩與新興亞洲國家對能源需求的連年成長,造成全球能源市場的恐慌與石油價格上揚。以2008年的石油價格飆漲為例,該年度能源價格的大幅波動對國內經濟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不但造成物價上漲,也造成台灣中油嚴重虧損。這種前所未見的能源價格波動對全球經濟發展與國家能源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此外,溫室效應所引發的全球氣候變遷,更是人類亟需面對的問題。我國的交通系統除對汽機車的使用有相當程度之依賴,2009年公路運輸部門消耗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於12,263千公秉油當量,約佔總進口量的17.15%,排放二氧化碳3,268萬公噸,亦占全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13.43 %之譜,也因此我國進口石油依存度與原油進口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始終居高不下。

全球汽車市場規模近年來雖因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趨緩未能大幅擴張,然而在中國與印度車輛市場帶動下,未來將有機會持續成長(圖 1)。因此如何採取有效之控制措施,降低運輸部門對石油的依賴度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脫石油」的目的,成為未來全球公路運輸部門發展的重要課題。而高效率的油電混合車和以電力為主的電動車量,也就成為全球公路運輸系統發展的關注焦點。目前電動車量主要可分為油電混合動車(HEV)、純電動車(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等三種。油電混合動車是以傳統汽油內燃機、搭配電動馬達和電池組所建構高效能載具。油電混合動車被視為在電池儲能技術尚未來突破前通往純電動車的過渡技術,因此多數開發油電混合動車的車廠最近也開始開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輛。根據日本富士経済、電動車和次世代自動車世界市場予測結果,2009年全球油電混合動車(HEV)、純電動車(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約有76.3萬輛、2010年104.4萬輛、2015年511.5萬輛、2020年1,866萬輛。本文將對國內外電動車推廣策略與所面臨之課題進行說明。

太陽能發電系統裝置發展與挑戰

隨著環保意識的重視,綠色能源發展是台灣持續努力的目標。行政院九十八年四月提出「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同年七月立法院通過延宕七年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政策上終於與國際發展再生能源的趨勢接軌,產業界莫不感到振奮,對於台灣的市場與環境都有相當大的期待。但是在政策宣佈的同時,也有業者對於政府在實際執行上感到阻礙重重,雖然政策方向上,政府已經明定了補助辦法,經濟部能源局也具體規劃出台灣太陽光電發展的容量目標,從2010年的75MW要持續成長至2030年的2500MW,但是國內太陽能系統在裝置設備完成後,與台電併聯上卻面臨相當程度的困難,除了「再生能源電能收購作業要點」遲至99年8月16日才正式公布,以致於許多系統雖然已裝設完畢,卻苦於售電方式於法無據,而系統的建置亦面臨許多限制,包含設備認定的過程中,法規的訂定常常與現實情況產生差距,或是單一土地的裝置上限、土地使用法規問題、申請躉購的程序費時等,都是國內在發展太陽能發電系統時的實際問題。本篇內容將以太陽能發展趨勢、國內政策面、台灣自然條件、產業發展、以及系統裝置現況的面向來討論國內發展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現況,並且透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第一個與台電完成併聯售電的義仁國小為例,描述國內發展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潛在市場與挑戰。

微電網技術經濟性分析研究

當今傳統電力系統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現行離線方式之應變計畫存在發生連鎖停電的風險、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速度遠高於電網的建置速度等。面對以上挑戰,世界各國之電源供應系統逐漸朝向分散式電源發展,擴大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然而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特性,當其併入電網之容量佔比逐步提高而達到某個程度時,自亦影響電力系統的穩定度,需發展即時有效監控/調度分散式或再生式電源技術,降低分散式電源併網帶來的衝擊,因此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先進國家近年都積極投入先進電網技術研究。

微電網(Micro Grid)的主要概念為,將分散式電源以電力電子與資通訊技術(ICTs)為核心進行系統整合(Integration),以取代傳統電源的個別併網方式。微型電網應用範圍與分類依其電力等級、系統形式、與使用者類型可分為村莊微電網(Village Micro Grid)、柴油發電微電網(Diesel Mini Grid)及城市(鎮)微電網 (Urban Mini Grid)三種。村莊微電網為非併網系統,多用於電力基礎建設落後地區,提供基礎電力改善生活品質。柴油發電微電網亦為非併網系統,利用於島嶼、村落等不易併聯大電網區域,降低柴油發電成本和化石能源利用、提升電力普及率。城市(鎮)微電網則用於已具備電力基礎地區,建立次世代配電系統,使配電網可孤島運轉,以提高電力供應安全與再生能源使用。微電網的經濟性是吸引用戶的關鍵,微電網最佳化的經濟分析將有助於了解真實市場下微電網可帶來的整體利益。本研究將介紹本研究所開發之微電網技術經濟性分析模式,並以核能研究所園區內的百萬千瓦級微型電網計畫作為雛型,提出假設性案例,並利用線性規劃軟體,估算微電網在最低營運成本的狀態下,24小時的最佳化排程。

鋼鐵石化業能源需求分析

能源提供民生基本需求與經濟發展所需動力,未來半個世紀隨著全球人口及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石化能源消費有排放二氧化碳的污染外部性,面對未來國際間對於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採取的制約措施,節能減碳勢在必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對環境的衝擊,在2007年美國與歐盟之聯合聲明中,給予能源安全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定義,除過去能源取得的多元化、價格合理與可靠性外,能源安全需兼顧取得之潔淨性與穩定性,以便支持經濟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面對全球性能源需求增加與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能源安全與全球暖化課題,有效掌握能源需求特性與型態,以及國內能源的實際需求趨勢與自然成長二氧化碳排放,成為協助政府就促進能源安全,整體規劃節能減碳與推動綠能產業的重要課題。

根據2009年能源統計手冊,台灣能源消費結構2009年各部門的能源消費比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量居各部門之首,占了52.48%;進而分析工業部門的產業,以石化業的53%占所有耗能產業的最大比率,其次為電子電機產業14%與鋼鐵業10%。其中石化產業是總體化工產業的一環,台灣石化業產值於2004年突破兆元新台幣關卡,到了2007年達到1.66兆新台幣,已成為台灣製造業產值排名之第二位(僅次於IC及半導體產業)。此外,鋼鐵業是另一個國內相當重要之基礎工業,素有「工業之母」之稱,屬於能源密集及資本密集型工業,鋼鐵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煤炭、電力、水、和石油等資源,以煤炭與電力為主,但兩者皆為高耗能且原料均需仰賴進口主,與其他產業相關連程度既深且廣。若能有效且合理的預測石化及鋼鐵產業的能源需求,將使政府在未來能源管理政策制定與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上,提供較彈性的空間。